運價八連跌,貿易風云變幻:美墨加關稅舉措與中方回應
近日,國際貿易領域可謂是風云變幻,航運市場運價八連跌,與此同時,美墨加聯合針對中國加征關稅,引發了廣泛關注。這一系列事件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邏輯和地緣政治考量?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。
運價八連跌,航運市場寒意漸濃
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(SCFI)近期走勢令人揪心,已連續第八周走低。3 月 7 日報 1436.3 點,周環比下跌 5.21% 。這一數據反映出航運市場需求疲軟,供大于求的局面愈發嚴重。
從航線來看,歐美航線運價普遍承壓。咨詢公司 Linerlytica 報告顯示,為抑制運費持續下滑,MSC、Ocean 聯盟以及 Premier 聯盟采取行動,撤離部分跨太平洋和亞歐航線。例如,MSC 原本計劃去年 7 月重新開啟跨太平洋 Mustang 航線,因新加坡港口擁堵延遲,如今直接取消,船舶轉投其他航線。海洋聯盟延后本月亞歐 NEU3 航線啟動時間,Premier 聯盟也可能暫停兩條 5 月啟航的跨太平洋航線。即便如此,削減運力的舉措似乎難以扭轉運價下行趨勢,市場不確定性極高。
美西航線運價更是跌破 2000 美元大關,處于 1800 - 1900 美元區間,逼近不少公司成本價。按照當前形勢預估,本月美西航線運價大概率還會繼續走低。歐洲航線本周漲價計劃落空,每大箱運價下跌 400 美元。這一連串的價格下滑,讓航運企業面臨巨大壓力。
美墨加聯合加征關稅,貿易保護主義抬頭
2025 年 2 月 1 日,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 10% 關稅,同時對進口自墨西哥、加拿大兩國的商品加征 25% 的關稅。在這一背景下,墨西哥為避免美國對其商品征收高額關稅,在美國施壓下,擬對中國的汽車及零部件加征 20% 的關稅,還取消了低價商品的免稅政策。美墨加三國的這一系列操作,無疑形成了一道針對中國的 “關稅壁壘”,試圖通過貿易保護手段,影響全球產業鏈布局,為本國相關產業爭取利益。
美國頻繁采取關稅措施,不僅針對中國商品,還涉及對中國造船業征收高額費用等。這些行為短期內可能導致市場觀望情緒濃厚,經濟與消費活動放緩。然而,從長期看,如果擾亂全球供應鏈,引發斷鏈危機,反而可能增加海運需求,不過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市場刺激。
中方強勢回應,維護多邊貿易秩序
面對美墨加的關稅舉措,中國迅速做出了有力回應。3 月 4 日,國務院出臺了《關于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公告》,對美國的雞肉、玉米等農產品加征 15% 關稅,肉類和果蔬加征 10% 關稅。這一舉措是對美方單邊主義的有力反制,彰顯了中國維護多邊貿易規則的堅定決心。中國不會在不合理的貿易政策面前退縮,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以及全球貿易秩序的公平公正。
中方的回應并非簡單的 “以牙還牙”,而是基于國際規則和自身發展需求的理性應對。通過對美國相關農產品加征關稅,一方面促使美國重新審視其不合理的貿易政策,另一方面也為國內相關產業提供了一定的保護和發展空間,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。
未來展望,貿易之路何去何從
美墨加聯合加征關稅以及中方的回應,無疑給全球貿易格局帶來了新的變數。對于跨境從業者來說,這既是嚴峻挑戰,也是轉型契機。增值稅加上關稅,成本大幅上漲,借道第三國避稅也愈發困難。在這種情況下,從業者需要密切關注對美加稅品類清單,搶占國內替代品的供應缺口;積極申請跨境電商綜試區的稅收減免政策,降低運營成本。
從宏觀角度看,北美自貿區(USMCA)內部的產業鏈會進行重組以適應新的關稅政策。全球貿易格局也可能因此發生微妙變化,各國都需要重新評估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和角色。而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、合作、共贏的理念,積極拓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,推動構建更加公平、合理、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。這場貿易風波最終走向何方,我們拭目以待,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,唯有保持敏銳洞察力、積極應對挑戰,才能在貿易浪潮中穩健前行。